银杏的栽培历史
银杏栽培始自中国的何朝何代,由于年深日久,缺乏记载,至今无人说清。北宋初年的梅尧臣对此曾作过一番考证,但考证的结果一无所获,结论是“《神农本草》缺,《禹贡夏书>无,遂压葡萄贵,秋来满上都”。
根据可以查找的历代文献记载和多方面的调查资料证明,银杏在中国的初期栽培,首先用于园林观赏,其次为用材经营,作为果树生产则时间较晚。因为银杏这一树种的野生性状明显,生长速度缓慢,带外种皮的种子恶臭异常,即便除去外种皮之后的种核(白果),生食味道也不甚佳。加以银杏种仁具有微毒,所以长时间以来银杏种子多以药用为主而很少作为果品相对待。尽管自宋代之后,诸多文献将银杏列入果部,达官贵人视银杏为珍贵果品,但时至今日,在中国的不少地方群众对银杏的应用十分陌生,许多果树教科书中也稀见涉及银杏的内容,即便有些书籍将银杏纳入果树的范畴,而陈述也十分简单。另外,从当前已经发掘出的古人类遗址和众多古墓的殉葬品中均未见银杏种子的遗迹这一点来看,也说明在古代人类生活中,对银杏种子极少作为食品或果品应用。中国不少地方的园林建筑和古寺宏庙虽多有银杏的参天大树,但这些银杏大树,可以肯定地说,其栽培目的在于观赏而不是要求它提供果品。
根据几年来我们对各地银杏产区的调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银杏的应用不广,银杏种子的生产极不景气,销路十分困难。据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群众回忆,在1945年前后,一布袋白果(约25kg)仅能换回白布5市尺(约1.66m),因而银杏的栽培管理一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对于银杏的研究更无人问津。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银杏的用途一天比一天广阔,不仅银杏的种子日益受到重视,而且银杏的叶片也成为医药方面的至宝,木材则更不待说。因此,作为银杏之源的中国,认真研究银杏的栽培发展历史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