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银杏产业简介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第四世纪冰川孑遗的珍稀树种。其果实是上等滋补珍品,药食两用,银杏叶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资源,其主要提取物黄酮甙对血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奇特的疗效,为国际医药界所瞩目。银杏外种皮可提取加工成农药及其他医药产品。银杏木材,十分珍贵。
郯城县是我国栽培银杏最早的地区之一,有2000多年的历史,银杏分布广泛,定植数量较多,百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余株。所产银杏具有粒大、籽匀、糯性强、甜味浓、营养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银杏发展,多次作过重要批示。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对银杏产品需求减少,银杏果、叶、苗市场走低的形势下,郯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开拓思路,围绕市场调结构,立足资源抓开发,保持了银杏产业的稳步发展。目前,全县银杏种植面积为22万亩,绿化覆盖面积30亩;定植银杏1400万株,各种规格苗木3亿株,年产银杏果300万公斤,银杏干叶1000万公斤,银杏果、叶、苗及系列产品加工年产值6.6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1999年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银杏之乡”。
(一)集中连片发展,建成全省最大的银杏生产基地。郯城县属黄淮海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极适宜银杏的生长。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以来,并将银杏树定为“县树”。县委、县政府将银杏作为一项区域特色经济来抓,以沿沂河的重坊、新村、港上、马头、胜利、李庄等乡镇为重点,形成了纵贯郯城南北、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的集中种植区,千亩园、万亩片随处可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国际市场,优化种植结构,整合银杏资源,大力提倡间作园、结果园、采叶园、公益林及绿化大苗培育多模式栽植,绿色通道、银杏林网、森林城市、四旁栽植等多形式绿化。目前,全县共有银杏间作园8万亩,银杏结果园5万亩,银杏专用采叶园2.0万亩,其中GAP标准化采叶园1.2万亩,银杏道路绿化1000公里,培育绿化用银杏大苗1000万余株。涌现出一批银杏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
(二)利用科技带动,银杏生产水平全面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银杏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质量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使银杏生产发展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立足银杏生产,组织科研攻关。抓好银杏种植管理的科研和科技推广,提高银杏生产的科技含量,全方位地提高银杏叶、果、苗、材生产的质量档次,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省内外许多林业科研机构和大中专教授联系起来,在银杏矮化密植、银杏丰产技术开发,银杏良种筛选方面,先后与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银杏良种筛选研究”、“银杏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银杏叶用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按照大粒、早实、丰产、质优的标准,先后在全县筛选出20余个银杏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省林业局合作完成了“银杏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基因库建设”项目,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银杏种质资源库,拥有从国内外搜集、引进100余个银杏品种。为适应加入WTO后市场需要,2002年又完成了“银杏栽培技术规程及其产品分类标准研究”项目。二是建立健全银杏科技推广网络。建立了以县银杏产业发展中心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大力开展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活动。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还成立了银杏技术指导小组,重点村配备了农民技术员。每年举办银杏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等各类培训班60余次,直接受培训的果农近1.5万人次。有一部分果农还获得专业技术的证书。许多农民技术员接受培训后,掌握了银杏嫁接技术,每年春天到全国各地嫁接银杏,成为一项发家致富的技术。三是抓好银杏科技示范园建设。目前,全县银杏各类示范园达20余处,面积达到10000亩。在省、市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新村乡的银杏丰产栽培示范园,采用银杏的矮化、密植、早实、丰产技术,使在自然状态下十多年才结果的银杏村,达到三年结果,五年丰产,大大地缩短了结果周期。在重坊镇的银杏丰产园中间作西瓜、生姜、莴苣等高效蔬菜,一年三种三收,达到树上银杏果亩收入过万元,地下亩收入过千元的高效益。
(三)积极内引外联,银杏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坚持“围绕资源上项目,搞好加工促增值”的方针,立足国际市场,兴建了龙头企业。针对当前银杏产品的市场行情,进一步制订了优惠政策,积极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极引进外资和技术,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大力发展银杏果、叶深加工项目,搞好银杏果、叶精深加工及新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银杏系列加工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郯城县新村乡绿源公司为龙头,鼓励集体、个体从事银杏叶加工拓宽银杏果、叶的加工利用渠道,新发展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甙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等加工企业50余家,目前全县已有大小银杏叶茶加工企业30余家,银杏叶茶加工业已初具规模,银杏叶枕头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闯出了一条加工转化、综合开发、提高银杏资源综合效益的新路子。
(四)广泛开辟市场,银杏产品贸易领域不断广大。坚持走以流通促生产,以市场促发展的路子。一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多方参与流通。大力提倡和鼓励国营、集体、个人和农工商各类经济实体从事银杏果、叶、苗的收购和运销,最大限度地搞活流通。目前,县、乡、村三级从事银杏果、叶、苗及其他银杏加工产品经营的组织达70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有近千人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从事银杏市场信息收集和调剂,年经销银杏商品果200多万公斤,银杏干叶300多万公斤。二是建立了银杏果、叶苗、盆景、栽培技术等系列产品六个市场。在银杏重点产区的新村、重坊等乡镇,建了白果收购、批发市场,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银杏叶生产销售集散地。苗木销售市场已初具规模,除了县城及重点乡镇的苗木市场处,在部分银杏育苗专业村,也形成了苗木销售市场。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产品展销会,建立营销点等形式,进一步培植了银杏加工系列产品市场。目前,我县生产的银杏酒、银杏饮料、银杏保健茶等系列加工产品,供不应求,深受用户喜爱,产品畅销国内19个省市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多成份、多渠道、跨行业、开放式的流通网络。银杏叶果的购销和深加工是影响我县银杏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银杏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加强银杏果叶的综合利用,有计划地调整和建立与产地紧密结合的银杏加工厂,例如药物制品、保健食品、营养补品、化妆品、银杏茶等,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五)开展银杏叶GAP基地认证工作。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通过了GAP认证,就标志着赢得了中药生产经营领域的金牌,等于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郯城县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叶作为重要的中药材资源,为了促进郯城银杏产业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和银杏叶加工企业规模化健康发展;提升郯城银杏产业档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县委、县政府把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和专题会研究,成立了由郑连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下发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江苏等已通过GAP认证的相关制药企业学习经验,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责任和工作进度,开展了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聘请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永清教授授课,印发了《叶用银杏基地规范化生产培训手册》,对有关领导和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并从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认证工作小组,拨出专项经费,目前各项工作已展开。项目建设期间确保建设银杏叶基地8万亩,其中GAP基地2万亩;重点培育初具规模的现代银杏原料科技产业,开发出一批国内急需并符合国际规范的银杏叶新药及保健品;建设银杏叶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完善生产标准规范;培育银杏产品加工集团;逐步形成研究、开发、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银杏产业化体系,实现原料生产现代化、规范化,制药工艺流程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品牌系列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提高郯城银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六)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大搞银杏旅游开发。一是国内罕见的古银杏群落。在新村、重坊、港上等乡镇保留着具有相当规模的古银杏园,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近3万株,古树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属国内罕见。这些古树雌雄错落分布,或集中连片成林,或孤木独立成景。树体高大,树势雄伟,树姿挺拔,雄株如塔耸立,雌树冠形如盖,风格迥异,刚柔相济。虽历尽沧桑,然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历尽悠悠岁月而不衰,独具苍劲古朴之风韵。二是银杏村居景观。在我县的新村、重坊、港上、胜利等乡镇,村民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银杏的历史习惯和优良传统,形成了许多银杏专业村,家家都有白果树,村村都有银杏园。
存在的问题:
1、品牌化意识不强。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不够。在银杏资源中,我县对银杏果、叶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利用,但开发深度不够;对银杏用材、生态旅游等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破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群众盲目跟风发展,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少,加工业滞后。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多为初加工、粗加工产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标准化生产滞后。不论是种子、苗木,还是银杏制品均无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生产无遵循,影响出口,降低效益。二是无质量检测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测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不能组织实施银杏的标准化生产,未能形成世界公认的绿色食品和驰名商标,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创汇和银杏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影响了我县银杏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4、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宏观调控不力,领导力量不强,技术指导薄弱,服务手段落后,阻碍了银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权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对破坏银杏资源行为的打击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