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栽培现状
(1)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 千年以上的古银杏在我国许多省份均有分布。有历史记载的银杏古树树龄已有3000年,商、周之间(大约公元前11世纪)即有种植,当时局限于寺庙和庵观四周。三国时期的江南就已有较多的银杏。 黄河中下游的银杏栽植,大约在11世纪,从浙江、安徽传人。江苏的泰兴、邳州,山东郯城, 广西桂林,贵州盘县大面积种植银杏,始于明朝。 苏州的大量种植,则是清代同治年间(郭善基, 1993)。
江苏邳州、山东郯城到抗日战争以前,具备了一定的银杏种植规模。郯城有10万株,产量达到500t;邳州有4万株,产白果1250t。1988年邳州全县银杏达35万株,白果产量达500t,1984年郯城的银杏树恢复到1.7万株,产白果535t。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产业化政策的调整,银杏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1997年,郯城银杏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h㎡,产白果2000t,产银杏干叶5000t。2006年,邳州银杏种植面积达30 000h㎡,白果产量1200t,干叶产量20 000t,银杏叶干浸膏生产能力达250t(董步生,2002)。2006年,泰兴种植面积达21 000h㎡,白果产量6000t以上,干叶产量2000t。2006年,广西桂林面积达28 000h㎡,白果产量5000t以上,干叶产量3000t。湖北省近年发展也很快,全省种植面积已达30 000h㎡,仅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就达21 300h㎡。
20世纪80年代,山东、广西、江苏的早实、 丰产银杏园试验成功,给全国新建的银杏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一个新的栽培模式。80年代, 地方的良种筛选,给全国的新建园提供了优质种源基础。因此,90年代新建的银杏果用园大多采用嫁接苗繁殖,按照早结、优质、高产技术实施,接穗选用当地和引进的良种穗条,这些果用园已经开始投产。
(2)银杏叶用园基地的建立 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生产、出口银杏叶提取的黄酮干浸膏,由于当时其效益可观,因此拉动了我国叶用银杏园的高速增长。到90年代末期,叶用园、 果叶兼用园已达到了50000h㎡。
2001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中药种现代化种植技术规程( GAP)试行草案,2002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这一规程。此后,各地开始按GAP标准建设、改造银杏叶用园。许多银杏采叶园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 SOP),以规范采叶园的种源、育苗、建园、管理、采收,保证了银杏叶片的质量。
(3)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 随着城市绿化的步伐加快,银杏树以其优美的树姿,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较强的抗污染能力,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用作森林公园、行道树及街头绿化小区的风景树,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几条大道以银杏为行道树,显得非常壮丽、美观。各地发展的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银杏盆景,成了盆景艺术宝库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