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 15194056878

山东润发银杏基地

专业银杏供应商 质量保证,品种齐全
产品中心
  • 产品中心
  • 新闻动态

银杏树行情

咨询热线 15194056878
山东润发银杏苗木基地
禚经理:15194056878【微信同号】
业务QQ:80094666
网址:www.yinxing.net
邮箱:80094666@qq.com
总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银杏树行情 >> 银杏百科

银杏百科

郯城银杏发展史

来源:www.yinxing.net 访问量:5396 时间:2019-09-03 11:10:28

一、栽培历史与现状

郯城属沂沭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银杏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

郯城地处鲁东南,北依沂蒙,南临准海,为山东的南大门,辖17个乡镇,867个行政村,96万人,总面积1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万亩。县内交通便利,有205国道、310国道、京沪高速、胶新铁路纵横贯穿,交通运输极为方便。

(一)栽培历史

银杏是我国特有古老而珍奇的名贵树种,是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孑遗植物。据生物学家考证,银杏产生的年代距离现在大约有2.3亿至2.8亿年,其鼎盛时期距离现在约1.9亿至2.25亿年,此期分布范围遍及全球,种类繁多。到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全球气候突然变冷,发生了巨大冰川,欧洲、美洲等区域的银杏全部灭绝,唯有中国特殊环境条件下少有幸存。浙江西天目山、湖北神农架和湖南雪峰山的银杏群落,据称是原始森林的痕迹。

银杏在我国幸存、繁衍、直至人工栽培,历经了漫长岁月。史籍记载,我国银杏栽培始于秦汉三国,唐代扩及中原。宋代银杏发展昌盛期,宋代及其以后黄河流域则普遍种植。宋代阮阅《诗话总龟》载:“京师(开封)旧无银杏,附马都尉李文和自南方来,(银杏)植于私弟,因而着子,自后稍稍番多,不复以南方为贵。”秋季银杏成熟时,汴京(开封)内外充斥市场,群僚争相购买。自此累代增值,倍加保护。

银杏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目)中繁衍至今的唯一生存种,素有“活化石”之称。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据考证,境内银杏艺植,始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新村乡驻地银杏古梅园内,原官竹寺遗址的一株古银杏,据2002年调查,树高29.5米,胸围7.06米,已有1480余年历史,堪称县内的“银杏之王”。

胜利乡南刘宅子村,原遗址的一株古银杏始于唐朝中期,树高22米,胸围6.0米,冠幅9.0米,主干高4.5米,干有洞,树皮龟裂,古树迄今1200余年。

郯城镇吴乔村原土地庙遗址今存古银杏 一株,树高19.5米,胸围5.7米,冠幅16.7米,有四大主枝,枝叶繁茂,主干有多处洞。古树植于宋代,据今1000余年。郯城镇归义五村,有古银杏一株,树高18.5米,胸围3.14米,部分主枝枯死,此树植于宋,据今1000余年。

明代中、后期,县内银杏栽植进入鼎盛时期,建于明朝中叶的胜利乡白果树村,即有两株银杏树而得名,现该村仅存有一株古树,树形优美,枝叶繁茂,树高18.5米,胸围3.96米,冠幅21米,主枝数10个,叶片少,最高年产量400公斤。港上镇前埝村村东一株古 银杏,明朝洪武年间种植,年产银杏450公斤,(1958年被砍伐)。港上镇后埝小学校院内存古银杏一株,树高26.7米,胸围4.0米,植于明朝末年,迄今400余年。据《樊氏家谱》记载,该村原有5株古树,光绪年间沂河决口因地势低洼被水淹死4株,现仅存此株。以此可知,明代银杏艺植遍及县境,因历经年远所剩无几。

据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县志云,历史上即作为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清代至民国初期,境内银杏生产处于又一个鼎盛时期。境内零星栽植遍及全县,片林主要集中于 沂河两岸,南起新村,北至马头,银杏片林绵延不断,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鲁南、苏北之沂、武河两岸,“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 千。”此期间第一次发展高峰期在乾隆中后期,第二次在乾隆中后期,第三次发展是光绪中期,第四次发展在民国初。以银杏为县内主要栽培果树之一。《中国银 杏》、《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里均有记载。建国前全县银杏面积4700亩,银杏大树7.5万株,沂河两岸的银杏林带长达20多公里,银杏最高年产量100万公斤。据《中国实业志》《民国23年》载,银杏是当时山东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郯城每年向欧美日出口银杏1500包。历经半个多世纪战乱洗劫及天灾人为破坏,银杏生产历经曲折,至建国初,年产量有80万公斤。由于土地改革,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地方政府抓了主要矛盾,恢复了工农业生产,忽视了林木管理,此期大量的银杏树被砍伐变卖。50年代,银杏价格跌入低俗(1 市斤银杏等同1市斤馒头的价格)销路不畅,因而银杏生产未引起政府和社会上的重视,期间,大量银杏树被砍伐,银杏生产几乎没有新的发展。解放初期,土地改革,由于建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银杏树又一次遭到毁坏。地下果园水土流失(园内挖土,树成了“小孤岛”)肥源断绝,根系裸露,树上枝枯叶黄,造成部分大树枯死,加之乱砍滥伐,损失惨重。到1965年产量降至低谷,降幅达90%。据资料,至1978年片林面积比解放前减少了50%。

(二)栽培现状

在银杏栽培演化过程,郯城银杏生产长期以来,沿用分株繁殖,银杏既是林木,又是果树,长时间银杏的栽培管理偏重于林木的粗放经营。直至明清两代在栽培方面多以果材兼用、大树嫁接或实生栽植。银杏管理粗放,生长慢、结果晚。过去有“要吃白果六十年”的说法。从70年代中后期,林业科技人员对银杏进行了选种、种子育苗、小苗嫁接矮化密植等科学试验的研究。80年代中后期对银杏种子育苗、小苗嫁接、矮密、早、丰栽培技术及良种进行了推广,并注重了银杏的科研工作,80年代至今先后筛选出20多个银杏核用良种,3个雄株品种,10几个叶用品种。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10余项,先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县内银杏于1976年-1981年处于恢复生产阶段,1976年-1978年片林面积3066亩,新育银杏苗木5万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权改革,发放林权证,稳定林业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981年银杏面积达3516亩,其中新发展450多亩,计4600株。县内银杏产量65万公斤,占全省第一位。此期有百年生大树2.8万株,遗留古树林2处,一处座落在新村乡驻地,沂河两岸,面积1000余亩,另一处座落在港上镇王乔村,面积500余亩。1979-1983年林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课题的研究。试验研究取得幼树嫁接3年结果,5年丰产。从此解决了银杏结果晚的问题。为银杏生产开拓了新路。该项成果迅速在境内推广应用,推动了银杏的发展。80年代初银杏价格开始逐年上升,银杏面积不断扩大。1982-1985年新育银杏苗木24万余株,新发展片林650亩,银杏年产量70万公斤,居全国第二位。

1986年至1988年县银杏生产处于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郯城被山东省列为银杏生产基地县。1988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并制定银杏生产发展规划,确定以沿沂河8个乡镇为重点,建立银杏基地,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县人大十二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议》,并把银杏树定为“郯城县树”县成立了银杏生产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县长任组长,农委主任林业局局长为成员),1986年成立了银杏研究会,多次举办银杏技术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同时先后在新村乡的新一村、黄村,重坊的孙出口,港上的徐圩子等,建起了不同模式的银杏示范园4处。有银杏矮化密植园、银苗间作园、银杏丰产园、良种园。至1989年全县培育苗木50万株,银杏面积发展到11700亩,定植结果树32万株,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新村、港上、重坊、胜利、马头、花园、高册、十里8个乡镇,152个自然村。

1989年-1995年县内银杏生产迅猛发展,至1995年发展片林面积5.5万亩,定植银杏550万株,年产银杏200万公斤,产叶250万公斤,银杏果、叶、苗系列产品年收入达2.5亿元。1993年县成立了银杏研究所,1997年成立了银杏开发协会等组织。几年期间先后举办了3次大型活动。1992年9月举办“中国郯城银杏节”,1993年举办“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1994年承办第三届“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以银杏为媒,广泛邀请海内外经贸界人士,专家学者来郯城考察银杏生产,开展学术交流。从80年代起国家、省、市领导曾多次来郯城考察指导银杏生产。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在1994年致全国第三次银杏学术研讨会的信。姜春云书记1993年、1994年曾两次关于银杏生产方面作了批示。

1996年-1999年县内银杏处于发展高峰阶段。

1996年郯城与法国博福易普生制药公司、德国施瓦布制药公司合资兴建了绿源有限公司,年加工银杏干叶2000吨,为县内银杏生产销售奠定基础。

1996年全县银杏片林面积发展到7万亩,定植银杏700万株,育苗8900余亩,新建银杏林网180公里,形成150平方公里的银杏栽植区。96年银杏果、叶、苗及系列产品,产值达3.0亿元。1996-1997年先后完成银杏良种筛选,银杏良种快繁技术研究,银杏叶用品种筛选推广等,多项课题的研究。筛选出早实、丰产良种10余个。

1997年,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长达105华里的205国道“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共计投工100余万个,动用土方60余万方,定植银杏大苗194424株,建护林房82处,在县境内沿205国道两侧建成105华里的银杏林带。林带中立标志碑一处(在庙山镇地段),碑上有原省人大副主任苗枫林题词“郯城银杏路”。县内发展银杏到10万亩,定植银杏1000万株,成为全国第一个定植银杏面积超百万株的县。银杏产量达200万公斤,优质银杏干叶产量达350万公斤,银杏果叶苗及系列产品产值达到3.5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银杏生产专业村,致富户大量涌现。

1998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银杏城的决定,98年规划并实施了银杏城建设,开展义务捐栽银杏树活动。本年度共投资300万元,其中广大干部职工捐款120万元,共栽植米径5公分以上的银杏大苗1.5万余株。县委、县政府在抓好银杏城建设的同时,搞好银杏基地建设,沿沂河两岸,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推广银杏间作园、银杏密植园、良种园、林网、四旁栽植五种模式为主。建成百万株以上银杏乡镇有4个,5000亩以上的银杏园片10处,形成了200平方公里的银杏集中栽植区。经过10余年间的发展,银杏总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定植银杏1200万株,产果量210万公斤,产干 叶量500万公斤,全县银杏产值98年达4亿元。银杏已成为郯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99年3月被国家特产之乡评审委员授予“中国银杏之乡”荣誉称号。

2000年县城16条街道全部栽上银杏树,共栽植银杏大苗3万余株。年出圃银杏苗木2000万株不仅实现了自给,还向全国14个省260多个县市提供苗木,每年外销1500余万株。县内银杏发展到13万亩,良种基地30多个,银杏间作园60多处,以银粮、银菜、银瓜、银苗间作为立体的种植模式。县内涌现了一批银杏致富专业村带头户。胜利乡赵楼村是全省有名的“银杏育苗专业村”,该村自1986年开始育银杏苗,全村650亩耕地全部育上银杏苗,人均收入达1万元,大多数的户建起了小康楼,成为临沂市“土里生金”致富村。

1998年完成了“银杏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基因库建立的研究”项目拥有从全国各地和日本搜集、引进100余个银杏优良品种,是目前全国银杏品种最多的资源库。1998年完成了“银杏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完成良种推广5000亩,技术开发1万亩。1998年完成了“银杏雄株良种的筛选”,筛选了3个优良雄株品种。1998-2001年完成了“银杏栽培技术规程及其产品分类标准的研究”。项目制定了六项临沂市地方标准,并于2000年发布实施。2001年利用银杏基因资源库筛选出银杏核用特优良种叶用良种13个。

2002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银杏座谈会议精神,广泛开展了城乡银杏进万家活动,全县四旁栽植银杏300万株。本年度完成县城外环路银杏林带建设,全长达14公里,林带宽30米,栽植银杏大苗(5公分以上)3万余株。县境内建设银杏林网106公里,栽植银杏8.5万株。京沪高速马头、胜利红花段,绿色通道建设栽植银杏6.5万株。

2002年底,县内银杏发展到24万株,银杏苗木1亿余株,年外销各类(嫁接苗、实生苗、绿化大苗(5-20公分))银杏苗木2000余万株,片林面积10.5万亩。银杏产量220万公斤,银杏叶、果出口创汇500万美元。郯城的银杏生产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生产经验与科技成就

(一)       生产经验

第一  银杏苗木的繁殖。根据银杏的生物学特性,银杏树在根基处每年都萌蘖发出,县境内果农称这种“萌蘖”为“抱娘树”。长期以来人们在春季,给银杏树根部培土,促进根蘖萌生,培养1-2年后,选择生长较好的萌蘖苗,带根挖出,进入苗圃培育或直接栽植。分株繁殖是当地民间长期以来培育银杏苗木的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以分株形式繁育的苗木,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产苗量有限满足不了银杏发展的需要。因而,银杏产区的果农大胆尝试,于70年代进行了种子直播育苗(带外果皮播种)。由于经验不足出苗率仅达30%左右,新村密植园,重坊良种园等发展的银杏都来自第一批种子育苗。在群众育苗的基础上,科技人员认真总结果农经验,于1980年进一步试验研究,首先进行了选种,选择种粒饱满均匀,有胚率高的种子,进行冬季混沙贮藏,早春(2月底-3月初)催芽、播种。从银杏种子的选择、贮藏、催芽、播种、管理等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育苗经验。于80年代中期在境内大力推广应用。90年代推广到省内外。境内的银杏苗木繁育还有扦插育苗,在90年代开始利用嫁接剪下的砧木枝条作为扦插用条,或把砧木萌蘖的枝条剪下作为用条。有硬枝和嫩枝扦插两种,用ABT生根粉处理,扦插育苗。此法有少部分群众采用,因资源有限在生产上没有推广。

银杏种子育苗简述:

育苗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的沙壤或壤土地,排水良好,有水浇条件,pH值5.5-7.5,交通方便的地方育苗。

种子选择和处理:选籽粒饱满、有胚率达75%以上的种子。种子进行冬季贮藏,一般进行室内沙藏,种沙比例为1:3为宜,室内温度控制在0-12℃。早春2月底至3月初进行种子催芽,温床应选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以东西向挖深约30cm,宽100-120 cm,长度根据种子数量而定,在沟的北面垒成50 cm的墙,两端垒成南低北高斜坡墙,以45°的斜坡为宜,沟底整平,铺上10 cm厚的湿沙,把贮藏的种子取出,去掉沙土,放在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漂洗,去掉漂浮的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捞出种子放在准备好的温床上,种子厚度10-15 cm,然后把种子推平,上面覆盖5 cm厚的湿沙,温床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催芽期间每隔4-5天检查一次,及时喷水。种子入床后15天左右开始发芽,待种子的胚芽长1-1.5 cm时将第一批发芽的种子全部捡出,放入盆内盖上湿布,以备播种。每隔3-4天,检查一次,3-4次即可结束。

整地:封冻前深翻整地,结合深翻每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整平地面,精耕细耙,为防治地下害虫666.7施辛硫磷1千克作畦播种,并搞好排灌设施。

播种:开沟点播,沟深2-3 cm,沟内先浇透水,水渗下,将种子平放在沟底,胚根弯度向下,播后盖2-3 cm土,最后覆盖地膜。20天左右苗木出土,破除地膜。

遮荫:银杏幼苗期茎部易灼伤感病或死亡,种子播后应及时遮荫,在畦埂上种植玉米,在8月上旬去掉。

第二  银杏的嫁接。以生产种子为主的银杏树,通过嫁接来繁殖优良品种,去劣改优,从明清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境内传统的嫁接方法通常用嵌芽接(当地群众叫套芽 接)和劈接两种方法。但以嵌芽接为主,大树劈接过去用棉花包扎嫁接口或用罐子装土等方法,由于费工和管理不便,此方法很少应用。嵌芽接嫁接时间在清明前 后,银杏萌动至展叶前进行。传统的嫁接方式以结果为主的银杏树,留干高度在2.5-3m左右,去头嫁接也叫劈头接。以果材兼用的银杏树(港上镇王乔村) 主干任其生长,采用大枝分层嫁接,数年完成,形成雌雄同株(树冠下部结果上部开花),既结果又长材,形成果材兼用型。过去实生母树不进行嫁接。县境内结果老树有三种类型,重坊镇有80%的树属实生母树,一般不进行嫁接,新村乡有95%的树是劈头接,港上镇有80%的树是果材兼用分层嫁接。以上几种形式及嫁接一直演用到7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林业科技人员进行嫁接技术的研究改进,由原来定植十几年后开始嫁接,改为小苗(2-3年生)嫁接,由传统的套芽接改为枝接先后以插皮舌接、插皮接、劈接、双舌接、劈接、覆接等方法,1979年用塑料袋包装,里面加土(也叫炮念嫁接)。以上方法均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1980年改为腊封接穗,不包装的办法。既提高了功效又降低了成本。此法在境内生产中迅速推广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银杏生产推广过程中,广大果农和科技人员不断总结经验,由原来一年一季(春季)嫁接,改进为春、夏、秋三季嫁接,在境内即从3月中旬至9月 底均可进行,主要适用于苗圃嫁接,定植树以春季嫁接为主,夏季嫁接会引起日灼发生,也不利大树生长。以上几种方法不但在境内推广应用,有些果农还把掌握的 嫁接技术到全国各地银杏产区去,嫁接或传授技术。银杏嫁接技术的改进促进了银杏的快速发展,广大果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三  银杏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银杏树体高大,适应性强,千百年来,银杏被认为生长慢,结果晚的经济树种。谚云:“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白果六十年”。因 此,农民自古以来银杏栽培多作为省工省力的副业经营,很少像苹果、梨、桃那样进行精细管理,而不以果树相对待。在施肥、浇水、修剪、授粉等方面认识不足, 技术经验缺乏。多年来,处于人种天收,粗放经营,任其生长的状态。因而造成银杏树生长慢,结果晚,即使进入盛果期的树,产量也低而不稳。据调查,新村乡新 村一村1980年有结果大树2200株,产银杏0.5万kg,平均株产2.3kg。1981年该村产银杏6.5万kg,平均株产29.5kg。大小年严重。自1979年起,科技人员不断研究和探讨,经过几年的努力,掌握了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措施。较传统的栽培方法,提早10-15年 结果,大大缩短了银杏生长周期。改变了“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栽白果园”的历史说法。从此,银杏栽培管理开始加强。一是加强大树的土、肥、水管理。科学 施肥、浇水,树体恢复,产量逐年增加。二是推广人工辅助授粉技术。银杏为雌雄异株,人工辅助授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过去有些地方群众对雄株认识不够, 造成过量砍伐,因而银杏产区普遍存在着雄株偏少或分布不匀的状况,又受多种天气条件的影响,且常花期不遇。导致了银杏产量的不稳或产量大幅度的下降。如重 坊镇的杨庄寺村,有银杏大树350株,仅有雄树3株,其它雄株被砍掉,雄株只占0.9%,银杏产量低而不稳。1979年-1980年林业科技人员在新村乡新村一村,先后开始了人工辅助授粉试验。1、挂枝法。将采来雄花枝,挂在树冠,上、中、下均匀分布。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因破坏雄树比较严重,没有全面推广。2、振花粉法。把雄花序或纯花粉放入纱布袋内,挂在竹竿顶端,站在上风方向,抖动竹竿,或在园内来回走动,使花粉散飞在雌花上。此法简单易行,授粉效果很好。于1981年在新村开始推广,1983年在全县推广普及应用。3、喷雾法。于1980年开始试验,1981年在新村一村开始推广。挂枝法、振花粉法和喷雾法3种,但以喷雾法效果最好,此法是将花粉加到水中,按每克花粉加水200-250g混合均匀后,用喷雾器喷撒,此法操作方便,授粉均匀,着果率高。县内于1983年银杏产区开始运用。银杏产量由1980年的40万kg,1987年增长到90万kg。 群众掌握了技术还到全国各地银杏产区去授粉,成为部分果农发家致富的一条途径。花期采取人工辅助授粉,不但能弥补花粉量的不足,而且能战胜灾害性天气,延 长授粉时间,提高授粉质量,确保白果稳产高产。三是推广银杏良种。县内银杏结果大树品种类型较多,优劣混杂,良莠不齐,过去人们习惯多以实生树建园,20-30年开始结果,自80年代初,科技人员筛选了早实丰产良种后,利用小苗嫁接,达到3年结果,5至8年 丰产。使原来的公孙树变成了摇钱树。此后,县内大力推广良种化生产,对新建的幼园全部进行良种嫁接,对劣质品种进行改接,对低产大树进行高接换头,均取得 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县新建的银杏园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生产。四是银杏修剪技术的推广。银杏树从历史上就放任管理,任其自然生长,绝少修剪。自80年 代初银杏早实丰产试验研究获得成功。初步探索了银杏的修剪措施,从此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广应用。整形修剪必须因树修剪,随枝作形,使幼树迅速扩 大树冠,达到早期结果、长期丰产、优质的目的。要根据不同栽培经营目的,因地制宜地选择树形,做到结构合理,以轻剪、冬剪为主,冬夏结合。对新建的幼园通 过整形合理配置骨干枝,使主枝分布均称,银杏幼树要多甩放少疏枝。夏季要及时疏除萌蘖,为提早结果,除选用优良品种和加强土肥水管理外,还要进行环刻、环 剥、倒贴皮等技术措施。以达到早实丰产的目的。五是银杏病虫害的防治。自古迄今,县内尚未发现大批银杏遭受病虫严重危害的记载。银杏是一种抗病虫能力较强 的树种。近年来,随着银杏面积的不断扩大,栽培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外地苗木的引进,县内银杏病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不断的增加。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茎腐 病、叶枯病、黄化病等。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大袋蛾、超小卷叶蛾、黄刺蛾、茶黄蓟马、尺蠖等。自80年代起至今林业科技人员对银杏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断观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四  银杏的栽培模式和类型。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银杏生产中,农民不断总结经验,创造了不同栽培模式和类型。新村乡的银杏片林劈头嫁接,树干2.5-3m左 右,树冠多呈自然开心形或圆头形。重坊镇的高庄习惯实生栽植。港上镇王乔村的银杏片林,实行果材兼用型。银杏树留主干,分层嫁接,树干通直圆满,树体高 大,既能结果又能用材。这种类型在全国属独创。银杏大树过去人们多小片种植,零星植于村落,解放前,境内果农栽培银杏多以稀植栽植或银杏和板栗、杏树、柿 树、樱桃、梨等果树混栽。银杏一般定植十几年后嫁接,二十年后开始结果,三十年进入结果期,粗放管理任其生长。70年代仍采用传统的栽培模式经营。自80年代以来,银杏的栽培由过去的粗放经营逐渐较向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的模式发展。1979年郯城县林业局在新村乡新一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银杏矮化密植丰产园,利用2-3年实生苗,当年定植当年嫁接,通过科学管理达到嫁接后3年结果,5年亩产193.9kg。 从此,解决了银杏生长周期长,结果晚的问题。银杏矮化密植结果园是当时银杏获得早期丰产比较好的栽培模式,不但在境内推广,而且在国内树立了先例。郯城林 业科技人员及银杏产区的广大果农在长期的银杏科研和银杏生产中不断探讨创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示范园,创造了许多栽培模式。1984年在新村乡新一村,建立了以结果为主的银杏丰产园,亩栽20-30株,前期树冠小,树下间种苗木,实行以短养长的种植模式,前期树下不减少收入,7-8年进入结果期,亩产银杏160kg,亩收入3000余元,随着树冠的扩大产量逐年增加,15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银杏400-500kg,亩收入8000-10000元,效益非常可观。自1979年以来,先后在新村、港上、重坊、胜利等乡镇建不同模式的示范园10余 处。一是银杏矮化密植早期丰产园。二是银杏丰产园。三是银杏采叶专用园。四是银杏间作园。间作的模式有:银杏-苗木间作园,银杏-蔬菜间作园,银杏-采叶 间作园,银杏-粮油间作园(小麦、大豆、花生等矮干作物),银杏-盆景间作园,银杏采叶与大苗培育兼用园等多种间作模式。五是银杏果材兼用园。六是大苗培 植园。七是银杏林网。八是银杏四旁栽植等多种模式。郯城银杏90年代至今大搞立体种植,效益接力,长、短效益结合,持续长期受益,多模式多类型发展银杏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二)科技成就

1、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研究课题,于1979年-1983年完成。试验地在新村乡(原港上乡)新村一村,面积2.1亩,用2-3年生苗当年定植当年嫁接。经过5年的试验,1983年9月由地区科委组织验收。总产皮果422.6公斤,其中9号树区108株产皮果147.4公斤,平均单株产皮果1.36公斤,亩产皮果606.06公斤,折种核193.95公斤,最高株产皮果6.9公斤。该项试验研究,一是使过去二十年左右开始结果,提早到幼砧嫁接3年结果,5年丰产。取得了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方面技术措施和经验,如苗木繁殖、小苗嫁接技术、幼树促花技术(环刻、环剥、倒贴皮、扭、捌、摘心等)、整形修剪、人工授粉、土肥水管理等。二是筛选出郯城9号、郯城5号、郯城13号、郯城16号4个早实丰产良种,这为银杏发展良种化生产打下基础。三是系统的观察研究了银杏生物学特性,为今后生产、科研、教学提供资料和数据。

该项研究系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银杏生物学特性及栽培习性方面的资料。树立了国内银杏速生、矮化、早实、丰产的园艺化栽培的先例,为今后银杏生产科研提供经验和依据。该项成果1984年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2、银杏矮化密植早期丰产扩大试验及品系筛选试验,于1984-1988年完成。该课题在提早结果、早期丰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试验,面积30余亩。通过5年的扩大试验、观察,郯城9号、郯城5号、郯城13号、郯城16号四个品种其早实性仍明显,遗传性稳定。为实现银杏栽培良种化填补了省内空白,奠定了基础。通过进一步的试验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技术得到了完善和提高。该项研究为银杏早实丰产提供较完整的配套技术。属省内领先,社会效益显著。该项成果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3、银杏良种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课题,于1992-1995年完成。该项研究以大粒、早实、丰产、质优四项做为银杏良种选优标准。通过4年的优树调查和试验研究,发掘魁铃(马铃3号)、魁金(大金果)、新宇(金坠1号)、团峰(圆铃6号)4个农家品种。研制出良种快速繁殖技术和组装技术。该项研究整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良种扦插快繁系列技术居国内领先。该课题于1996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4、银杏良种筛选研究课题,于1988-1996年完成。银杏良种筛选,从全县2、8万株结果大树中初选了200个单株进行进一步调查,选出45个优良单株和浙江大佛手进入复选园,以郯城9号、5号、13号、16号为对照,共50个品种类型。经过9年的对比观察,筛选出郯丰(郯城107)丰产性强,郯早(郯城111)具有大粒、早实、丰产等优良性状,郯新(郯城207)、郯魁(郯城306)、郯艳(郯城317)具有早实丰产性能强等优点。该项试验选出5个早实丰产的优良品种,为实现银杏栽培良种化奠定了基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5、银杏叶用品种筛选研究课题,于1997年完成。经过5年的试验观察筛选出郯叶300、郯叶202、郯叶211、郯叶111,4个叶用品种,与其他品种相比表现其优良性状。在相同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叶产量高出34.9%。具有长势快,产叶量高等特性。该项研究达到市领先水平。1998年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6、银杏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基因库建立的研究课题,于1992年-1997年完成,历时5年时间。基因库由100份银杏品种和类型组成。以核用资源为收集对象,收集了全国5省15个县市(山东、江苏、广西、湖北、浙江)和日本的品种。母树既有实生树,又有嫁接树。既有500年生古树,也有近20年生的壮树。所收集资源中有马铃、佛指、圆子、长子、梅核五大类群。并有国内推广的优良品种和稀有品种。该项目收集的品种、类型嫁接在5年生实生苗上。对每一品种类型进行定期观察,研究内容丰富,为今后银杏基因资源的系统利用奠定了基础。核用银杏资源基因库的建立填补了国内空白。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银杏良种推广及丰产技术开发项目,利用5年的时间,1999年完成银杏良种推广面积达1.02万亩,丰产技术开发达5000余亩。实现了嫁接第3年开花第4年结果株率达29%,第5年结果株率达到55.3%,第6年结果株率达到74.8%,平均单株产量达到3.5kg。地下间作蔬菜、苗木、粮食等作物。实现每亩纯收入4591.85元,是相同立地条件下单种蔬菜1400元/亩的3.3倍,是单种粮食作物的5-7倍。“银杏良种推广及丰产技术开发”星火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同时成为全县银杏高科技示范园及良种基地。该项目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技术先进可行,生产指导意义大,达到国内同类开发先进水平。1999年12月获临沂市星火壹等奖。

8、银杏雄株良种筛选研究课题,于1995年至1999年完成。从县内2000余株雄树大树中进行初选,12个优良单株进入复选圃进行试验。经过5年的试验观察,首次推出郯城402、郯城601、郯城501三个雄株品种较其它雄株特性优越。郯城402、601嫁接后第二年始花,402品种表现花穗长、出粉率高,授粉座果率达98.5%,有胚率达97.75%。郯城501、601品种出粉率、授粉率均高于其他品种。项目实施中摸清和掌握了银杏雄株的生长特性。该项研究为发展银杏标准化生产,提高银杏产量和质量奠定了基础。该成果达到市领先水平。于2000年获县科技进步壹等奖。

9、银杏栽培技术规程及其产品分类标准研究与推广课题,于1995开始实施,1997年立项研究,2001年完成。根据试验成果于1998年制定了《银杏采叶园栽培技术规程》、《银杏丰产栽培技术规程》、《银杏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银杏种核分类与定级》、《银杏苗木分级》、《银杏叶分等定级》六项市地方标准,1999年11月经省地方专家组审定,由临沂市技术监督局2000年1月发布实施。为银杏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调查研究,推广标准化栽培面积1445公顷,促进了银杏规模化发展。通过标准中的丰产措施,采叶园产量提高76%,丰产园嫁接5年的幼树,成花株率达到88%,增加座果率近3倍,结果园产量提高70.8%,选林成活率99.4%,提高30.8%,通过标准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渠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该研究填补银杏行业标准的空白属省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于2002年获市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0、利用“银杏资源库”选择特优核用良种课题,于1993到2001年完成。该课题对全国唯一的优质“银杏资源库”中的100份银杏基因资源进行对比筛选。选出了特优良种5个,增产幅度达8.6-41.1%,具有很高的商品性能,对基因银杏的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丰富了省内银杏良种资源,填补省内空白,属省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于2002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1、利用“银杏资源库”选择叶用良种课题,于1993年至2001年完成。该项研究探索出叶用良种评价体系和筛选方法。通过详细观察对比筛选出A14、F13、T20、222、323、F1、306-1等7个优良叶用品种。并对其经济性状、物候期等进行观察,该项目叶用良种评价体系和筛选方法有所创新,填补省内空白,属省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于2002年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壹等奖,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银杏品种资源

郯城县银杏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银杏知名专家何凤仁将全国银杏分为五类,县境内就有四类,长子、佛指、马铃、圆子四大类群。

(一)        郯城银杏品种的发展进程。

县境内银杏自有人工栽培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其品种处于群众自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群众自发选择一个乃至多个其优良性状的品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筛选形成为目前已栽的金坠、圆铃、马铃三大类群。选种虽然粗放简单,但为后来品种选优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在县林业局门秀元的主持下,对新村的银杏结果树进行调查,初选了20株母树作为无性繁殖材料,经过5年的试验观察,其9号、5号、13号、16号具有早实、丰产等优良特性。特别是郯城9号,用2年生苗嫁接3年结果,当时在全国作首次报道。1984年对试验选出的9号、5号、13号、16号四个品种又进行了扩大试验,连续10年的试验观察,其早实性较明显,遗传性稳定,并连年丰产。该品种在全县推广,相继推广到省内外银杏产区。

80年代末,在第一次选种的基础上,县林业局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全县结果大树进行了摸底调查,连续2年的良种普查,从2.8万结果大树中,初选了200株单株,最终筛选出45株优良单株和引进大佛手,进行嫁接繁殖,以9号、5号、13号、16号为对照在重访镇建立了品种试验园,经过9年的对比观察,最终筛选出高产品种107、306、207、106,粒大质优品种111、106等,111不但粒大质优,而且具有早实性。银杏良种的选育,对良种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90年代初,县苗圃和泰安林校合作,通过4年的优树调查和试验,评选出马铃3号、圆铃6号、金坠1号、大金果4个优良品种。相继在生产应用。

90年代中期,根据银杏发展的需要,筛选出叶用品种4个,郯叶300、郯叶202、郯叶211、郯叶111等。1999年-1999年完成了银杏雄株良种的筛选选出了郯城402、501、601、3个银杏雄株良种,对促进银杏生产发展,提高银杏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1992年在郯城清泉寺林场组建银杏种质资源基因库,从全国主要银杏产区(山东、江苏、广西、湖北、浙江、日本)共收集保存银杏基因资源100个。2001年从基因库中选出特优品种2个,优质银杏良种4个,叶用品种7个,筛选出的银杏良种都表现了优良性状。

(二)银杏品种

第一地方品种有大马铃、大金坠、大圆铃是郯城的主栽品种。

――1、大马铃主产于新村、港上、重坊。种核为卵圆形,长2.7cm,宽1.6 cm,每千克350-450粒,出核率25%-28%。

2、大金坠主产于新村、港上。种核倒卵圆形,长2.27 cm,宽1.31 cm,每千克300粒,出核率28%左右。

3、大圆铃主产于港上王乔村。种核圆形,每千克300-330粒,出核率24%-26%。

第二当地选育的优良品种

1、郯城9号原株在新村乡。选自100年生嫁接母树。该品种树体矮小,树势强壮,生长势中等,成枝率低,树姿开张,易生萌蘖,枝条节间短,多为3.1 cm。叶片大而厚,颜色浓绿,单叶面积19 cm2,单叶鲜重0.69g,短枝着生叶片8-10片。生长壮的幼树1年生枝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用2-3年生苗嫁接,3年始果,5年结果株率达91.6%以上。该品种连续结果能力强,结果早、丰产性能好,适于矮化密植栽培。该品种成熟后果实橙黄色,并有白色蜡粉,圆形、尖端凹陷,种核白色,卵圆形,种核长2.67 cm,宽2.4 cm,平均单核重2.82g,出核率30%,该品种属晚熟品种,种核中等。

2、郯城5号原株在新村乡。选自100年嫁接母树。该品种树姿不开张树势强旺,修剪反映敏感,形成树冠快。叶片浅绿色,单叶面积16.5 cm2,单叶先重0.52g,短枝着生7-8片叶。该品种属早熟品种。果实倒卵圆形,先端下陷,种核白色,椭圆形,种壳有不规则的凹点,种核长2.33 cm,宽1.71 cm,平均单核重2.52g,出种率28%。该品种结果早,嫁接后3-4年见果,5年后结果株率达47.5%以上,丰产性强,进入盛果期后,若营养条件差,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

手机网站MOBILE
山东润发银杏苗木基地(www.yinxing.net) 版权所有